|
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王彦斌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昆明,650091)
来源:《探索》2017年第6期
摘要:医养结合是中国在面对凸显的人口老龄化势态解决老龄人口问题提出的一种养老服务对策及方式。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和独立的生活是所有社会的基本责任;推进医养结合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的长期、复杂和多层次需要的问题,可以实现对年老体弱者的全面健康护理。当前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可能实行机构结合,重要的是从农村老年人社会需要的社会福利理念出发,借力于“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充分利用地方性的社会与文化支持体系以保证其具有可及性和可持续性,构建出一种多层次、多方式的医养结合技术服务体系,并通过一定程度的社会福利供给多元化方式给予相应的社会资源供给保障。
关键词: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资源分层整合;地方性支持
A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ed Care Services System for Elderly in Underdeveloped Rural areas
Abstract:Integrat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s a kind of old-age service countermeasures and way in the face of China's population aging situation. It is the fundamental responsibility of all society to help the elderly to keep healthy and independent lives; to promote integrat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to help the elderly solve the long-term, complex and multi-level needs, can realize the allround health care for the infirm elderly.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integrat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services from the needs of social welfare ideal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of underdeveloped rural areas, leveraging on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health Chinese", making full use of local social and cultural support system to ensure its access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construct a multi-levels and many ways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tegrat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service system, and provides the corresponding social resources supply security through a certain degree of social welfare supply diversification way.
Keyword:integrate health and social care;service system;layered resource integration;Local social and cultural support;
“医养结合”是近些年国家为适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提出来的一种应对方略,其重点解决诸多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出现的医养需求之间无法衔接的现实问题。仔细考察近些年中国推进“医养结合”的实践和研究,其关注的核心大都是医院与养老院等机构间的医养结合。然而,摆在中国人面前的现实难题是国家未富人先老,老年人不可能都享受得到机构的医养结合,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老年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1]],党的19大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而关注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应该是健康中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体现。为此,必须探讨一种面对现实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而非机构的医养结合,使之能够切合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当前现状又能解决诸多老年人面临的实际问题。
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是迫在眉睫的农村公共卫生行动
人口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但不同时期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人口问题不同,近些年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必须直面的社会问题。据国家统计局公报,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达16.7%[[2]],其中“近1.5亿患有慢性病,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年人近1000万人”[[3]],而这些人口中有六成居住在农村。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点是:老龄人口增长快、规模大,老龄人口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高龄、失能老人增长快,农村的老龄问题比城市更为严峻。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等现代化进程的飞速推进,大量的农村中青年人通过社会流动方式离开农村呈现出不可逆性态势。“留守老人”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一种后继无人的困境,农村养老问题开始从隐性走向显性,成为一种具有广泛性并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正是基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国家近些年开始推进机构养老并促进医养结合的发展。
“医养结合”是健康老龄化背景下近年来中国政府顺应社会现状提出的对策,其是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与养老同等的重要位置,把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使老年人能有序共享医疗和养老资源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2013年以来,国家在多个医改文件中均提及医养结合问题,鼓励促进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医养结合渐渐成为相关行业关注与投入的养老领域。2015年国务院推出“健康中国”战略,相关部门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年11月,由国务院转发的九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中国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基本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九部委推进医养结合养老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拓宽了医疗与养老结合的范围和层级,使得医养结合不仅仅限于机构的结合、而且有了基于为老年人提供多渠道多方式公共健康服务结合可能性的制度空间。
建立医养结合的制度性养老服务体系,将医疗护理及康复与基础养老、生活照料融为一体,对于中国社会有效改善老龄人口的生活状况十分重要和迫切。其不仅是提供老年人能有序共享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方式,更是高效益、低成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注重寻求高效益与低成本的结合方式,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尤其在欠发达地区更需如此考虑。创建发展综合性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体系,需要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和因地制宜的具体策略,而其基础是研究当前中国农村医养结合资源的现状及其复杂关系和探索相应的服务可及性整合机制。通观目前中国大量关于医养结合的相关实践与研究,主要涉及到的只是城市的机构结合或是机构间的协作等操作层面的问题,关于在农村中如何实施几乎没有提及。目前,研究者提到的医养结合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二是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机构,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有学者认为由于医疗设施和相关管理相对完善,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医养结合具有可行性,可以在医院内部设立“社区养老照护单元” [[4]]“探索老年共病的综合预防措施与加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推广医养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 [[5]];有学者提出通过建立医养结合服务共同体实现资源交换,提供差异化服务,可实施医养功能的深度契合[[6]]。还有学者主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互联网+”等,优化医养服务途径。[[7]] 但这些研究都只是对于城市范围的讨论,并仅是一种限于机构之间结合的操作性探讨。医疗和养老机构间的结合对于老年人来讲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由于年迈体衰难以解决的就医与养老问题。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中,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性,实施机构间的医养结合只要解决了一些当前存在的政策性设置障碍问题,城市老年人多能从中受益。
然而,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并不完善,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更是存在无数问题。为此,需要创新思路拓展途径,从理论上整体探讨医养结合中理念创新、制度安排与组织架构的多重关系及其机理和路径选择是更为关键的,其既可以作为国家政策发展的依据也能够为具体实践工作提供指导。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与此相关的现象是,为解决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国家近些年加速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并特别把千人床位数作为重要的建设考核指标,但目前在许多地方建成的主要针对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机构几乎没人入住。一项对云南省德宏州和贵州省黔东南州的调查发现,两地的养老资源都呈现出供给与需求的严重错位。很多建成的养老院“一老难求”,养老院里 “十室九空”;而很多农村老年人,甚至是疾病缠身的孤寡老人仍旧住在自己原来生活的村寨中不愿前往。[[8]] 究其原因一是养老机构功能单一,难以解决老人们的生病治疗问题;二是养老机构大多远离老人们原居住的生活社区,而老年人们都有许多对邻里相望的原社区生活的留恋;三是一些农村仍保留有传统的社会养老支持体系,使得人们更愿意在社区中颐养天年。尽管这个问题只是涉及到养老院的建设问题,但却应该引起一些在农村实施医养结合养老健康服务建设方面的深思,尤其不能忽视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特征和文化多样性等对传统养老社会支持系统的复杂性影响。
作为一种具有公共性特征的健康服务,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必须对其供给能力、供给方式与福利需要和实际需求有充分了解,并通过适宜的制度化方式与组织架构给予保证,才能实现其合法性与有效性。目前,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巨大缺口,难以惠及到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为此,必须以老年人社会需要的福利理念为导向,基于现实考察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及其架构的诸多影响因素,探索一种以农村老年人健康福利为基础、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构建的医养分层级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理论模式和实践机制。
2、医养结合的原初内涵及其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实践困境
2.1医养结合的原初内涵及其发展
医养结合是中国在面对凸显的人口老龄化势态解决老龄人口问题提出的一种养老服务对策及方式。在国际上,只有那些相对发达的国家才会有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出台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对策,国外发达国家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医疗如何促进养老质量的提高。这个与中国当下提出的“医养结合”政策接近的理念,源于1990年代第五次欧盟框架计划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而提出的综合照护(integrate health and social care)概念。其主要含义为养老与医院治疗一体化组织合作关系的“系统照护模式”,目的在于将结构、组织、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和行动者等,构成一个可持续为所有参与者增益的照护系统。[[9]]学者们普遍认为,“综合照护”养老模式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优势,能最大限度实现“以老年人为本”。一是可优化人力资源。老年人的需求复杂多样,需要不同专业服务者和机构在同一时间共同提供,综合照护有利于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安排不同类型专业工作者分工合作可避免重复工作。[[10]] 二是能够节约成本。由于综合照护重点考虑的是协同工作和各部分的护理系统的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老年人和服务提供者所遇到的问题:降低老年人诸多社会保健工作的复杂性,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当住院治疗并由此减少住院人数以节约成本,减少医疗和社会医疗费用的同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机能[[11]]。三是能够优化服务方式。综合性服务涵盖老年人生活的身体、心理和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包括尊重老年人的个人喜好、及时发现和适当评估其状况;尤其对那些患有长期慢性、精神疾病和需要复杂的治疗或紧急护理的人,能提供一个更好的健康和社会保健环境。[[12]]
从其关键是构建一个可以为所有参与者增益的照护系统理解,综合照护主要是通过医疗的介入以提升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为核心的健康管理,并非是“医疗+养老”的机构间结合。大量的学者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在其晚年期必然会渐渐出现衰老、半失能以至失能状况,但老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享有相应的尊严和获得应有的社会帮助。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和独立的生活是所有社会的基本责任,“推进综合照护有助于解决老年人的长期、复杂和多层次需要的问题” [[13]],可以“实现对年老体弱者的无缝隙健康护理” [[14]]。这种以医促养的综合照护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有组织的服务过程,包含从初级卫生保健到专业化护理与普通家庭和专业组织共同合作的多个层次系统照护[[15]]。为此,学者们把医养结合的方式方法从纵横两个向度做了辨析:纵向一体化是指在一个单一的组织结构内提供所有的服务,横向一体化则指的是在制度设置中加强协调的照护。还有学者认为无论横向还是纵向的结合都是在“社区”的“空间”中开展,需要社区内各服务部门通力合作,其重点是创建一种跨越界限和层次的多方互动的“合作型管理”模式,以克服困扰医疗和社会照护组织的问题[[16]]。
由于综合护理模式的目标是以老年人为本,而且其很多方面涉及到的是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在实施的宏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上,为保证每一个老年人的基本权益,政府权力的管控范围调整要适度,中央政府要制定适宜的法规制度,在保证地方政府有足够的灵活性操作空间的前提下也得注意避免权力下放造成责任不明确的推诿现象[[17]] 。在保障资金的筹措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到,一般而言老年人养老的资金来源支持主要是家庭和社会保障体系,但随着年老体弱人数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无法满足这一要求;而护理标准的提高也使得许多家庭无力承担相应的资金支持。为此,建立相应的筹资制度以及克服门诊与住院治疗、卫生与社会服务和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一体化问题是势在必行。[[18]] 综合照护的具体实施要充分利用相应的地方特点,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传统文化,有的文化传统对养老有较强的社会支持作用,其对年老体弱的人的照顾是至关重要的。[[19]] 在农村社区中引入综合照护模式,更需要适应地方文化与服务,不应该一味强调更大的组织和基础设施。[[20]]
正是基于对国外综合照护实践与研究强调以医疗促养老理念的基础上,中国国内提出医养结合的实践思路并开始对之进行学术研究。这项始于2013年的“医养结合”实践实际上目前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国际语境,它是诸多相关实践者基于对国外实践的探索并得到国家认可和推广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举措,其研究成果主要处于总结实践经验阶段。研究者普遍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优势。从医的视角,能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性[21]],使失能、半失能老人有尊严地生活[ [[22]];从养的视角,可提高社会养老服务的持续性与质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养老需求[[23]],减轻老年人子女照料的负担; [[24]] 从利的视角,其能有效整合医疗卫生与养老资源[[25]],养老机构低廉的床位费有助于缓解家庭负担,降低老年人群的经济压力 [[26]]。
目前国内研究者提到的医养结合基本模式分别是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机构和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横向合作。一些学者认为以上医养结合实践的三种主流模式均存在不足,实施医养结合主要的适应范围是城市的二级以上医院及条件完善的高端养老院,基层医院与中低端养老机构合作效果不好还会造成加剧医养机构功能弱化的负面影响。[[27]]而且,即便是多地推行的医养机构结合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面临资金不足、收费高、政策落实难的困境[[28]],另一方面还存在人才匮乏、服务单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问题。 [[29]]为此,亟需解决的是政府部门打通其各机构之间的行政壁垒,创新管理机制。[[30]]有的学者更进一步主张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人力资源,鼓励社会多元力量介入参与[[31]],以夯实其基础和增强持续性。由于医养结合在中国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健全的制度体系与组织保障作为重要实现条件。[[32]]
2.2现有研究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
国外关于医养结合实践的原初内涵是综合照护,强调的是构建可持续地为所有参与者增益的综合照护系统,近年的相关实践与研究都呈现出更加注重地方文化与欠发达地区特殊人群需求的趋势,这对中国发展医养结合老龄健康服务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值得进一步学习探讨和借鉴。中国国内研究关于医、养与利的探讨,以及对当前“医养结合”机构整合的三种主流模式负面影响的分析研究值得在未来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做参考。然而,国外研究者提出的理论难以紧密嵌合中国社会养老服务实践,因其产生的历史与制度背景不同无法直接照搬,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更是无现实基础。而国内实践的状况以及一些研究者总结探讨的模式无法实际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实践难题。国内的研究者依目前中国的医养结合实践构建的模式大多停留在医养机构结合的操作层面,缺乏国外实践与理论强调“系统照护”持续性与可及性的体系与机制的研究,未形成对实践有广泛导向性的理念,而且,从中国医养结合的实践经验与所能查阅的研究文献看,目前几乎都没有涉及到占中国6成比例的广大农村老龄人口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问题。而中国农村大多由于存在经济发展不足、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公共服务极度匮乏,以及国家现代化与城镇化导致中青年人口大流动的冲击等等现实问题,老龄人口的生存状况不佳与城市相比更是突出,也使得其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重重。[[33]]也许这正是无人实践与研究农村医养结合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但比起中国的城市老龄人口而言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老龄人口的相关问题更迫在眉睫。国家推行的医养结合确实具有极强的实际价值,有助于解决老年人因年迈体衰需要医疗护理诸多方面的问题;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医养结合在欠发达地区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服务可能惠及广大农村老年人?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升其可能性和延伸可及性?
3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是欠发达农村养老的解决之道
3.1基于农村老年人社会需要的社会福利理念进行顶层设计
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应基于满足老年人社会需要的社会福利理念。作为一项国家与民族整体性层面的制度设计,医养结合养老应该从满足老年人生存和福祉的生理、心理、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需要的社会福利理念出发,构建兼容这些社会需要并具有可及性和可持续性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从学理上,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属于社会福利政策研究的应用问题。在中国社会福利的长期实践中,社会福利的目标一直都是国家为了解决社会稳定问题而设置的,其出发点是国家定位而非民生定位。但是当代社会福利理论更多强调的是从福利对象的需要出发设定目标,近些年中国政府的福利政策改革也对此有所注重。因此即便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基本出发的前提也应该是满足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需要,而由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总体不高,全民普惠式的社会福利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也是不现实的奢望。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和医疗资源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34]] 从国家这一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思路可以提炼出几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健康中国是一项全民大健康的国家福利,需要创新全社会多元参与的体制与机制;二是卫生不仅仅只是临床医学应该考虑的,也是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必须投入的;三是除了保证大健康的服务提升外,还得使之下沉到基层,实惠大众。
欠发达地区农村老龄人口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要切实走出困境,必须有针对性地深入探索中国欠发达地区实际发展状况和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困境。为此,当前的医养结���养老服务重要的是从农村老年人社会需要的社会福利理念出发,借力于“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构建出一种多层次、多方式的医养结合技术服务体系,并通过一定程度的社会福利供给多元化方式给予相应的社会资源供给保障。也就是说,适合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社会福利需要理念导向、多层级服务组织架构和多元资源配置支持,并有效利用地方性社会文化资源的服务体系。而这就需要考察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社会需要特点以及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评估现有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可用性,分析相应的支持因素和阻碍因素;在考量现有的医疗体系和养老体系资源可及性基础上,构建适宜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的分层级功能整合体系;同时要借国家“健康中国”和“医养结合意见”社会福利战略部署之力,探寻有效促成现有社会资源和潜在社会资源投入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条件和机制。
3.2在技术层面构建多层次医养资源有效整合机制
就医养结合的问题而言,其涉及到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如何有效解决这种服务的供给,这涉及到承担医养结合服务社会福利提供的主体是谁以及如何激励的问题;一个是如何理解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这涉及到政府如何设计医养结合这种社会福利的理念与技术的问题。就前者而言,国家正在调整相关的福利政策,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能得到有效地解决;为此,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政府如何设计医养结合这种社会福利的理念及其操作的技术问题。这需要提出一种具有现实可及性的思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有效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老龄人口生活质量。
对于切实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村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的回答,走医养结合服务之路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但其只能是一种基于其原初涵义上拓展的广义理念上养有所医的结合,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提升医疗服务对养老服务的健康促进支持,使这些老龄人口有一个好于当前状况的老年生活质量状态。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应建设分层级结合的制度性组织架构,其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供给,也要考虑不同老年人对医养服务项目内容与方式的需要差异。
为此,在技术层面的具体设计上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采取多层次医养资源功能整合的方式构建并分步骤。从对医养结合的原初内涵可知,医养结合的关键是以医疗促养老,使医疗能够更好地保障养老,以实现健康养老的健康老龄化目标。机构间的医养结合模式只是医养结合国家健康养老策略的一个方面,也不应该是医养结合的唯一方式。很显然,机构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来说,不仅几乎无现实可能性,也不是近期发展的必然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只应针对“五保户”老龄人口存在的年迈体衰、半失能、失能失智等老龄人群。因此,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模式选择的核心导向,应该是坚持“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基于欠发达地区农村老龄人口健康服务的社会福利需要,从大健康、大卫生的高度为欠发达地区农村老龄人口“创造出更多的健康福祉” [[35]],通过医疗健康服务促进养老服务的发展,真正做到“养者能医”。
国家民政系统关于养老事业的描述,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经济保障、生活照护和精神慰藉等,应该把医贯穿于这三个方面去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当前医养结合的推行应该注意其缘起的理念,形成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统一的大医学观对“养”的支持与结合。医养结合的医,首先是要有临床医学的认识,及时对症治疗老年人身体出现的各种临床病症;也要有康复医学的支持,更多地解决老年人个体因身体年迈体衰带来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有预防医学的思考,既把人看成是个体的,也看成是群体的,要有对老龄人口群体性疾病的预防医学涉入。当前,联合国关于应对老龄化提出的对策是“积极而健康的老龄化”,而中国政府近年推行的“健康中国”就应该包含健康老龄化。如果在推行健康中国的过程中,始终以大医学的理念整合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和康复保健于农村养老实践中,可以把一些老龄疾病通过有效预防推迟其发病年龄,也能够在临床治疗疾病之后通过康复保健使患病老人预后结果更好。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如果能够通过大医学促进的养老支持服务,其生命质量无论从那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这样的医养结合才能是真正既可以惠及大多数欠发达地区农村老龄人口,又能够低成本高效益的养老服务。为此,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医养结合的资源整合、服务整合,甚至包括考核与评估的整合,从技术层面构建多层次医养资源功能整合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3.3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性的社会与文化支持体系作用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构建适宜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时,还必须要充分利用地方性的社会与文化支持体系以保证其具有可及性和可持续性。这些,都应该从制度设计层面和技术设计层面进行通盘考虑。
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尤其要把重点放到社区层面,尊重其地方文化生态和彰显地方性要素。欠发达地区民族主体多元性、文化多样性,以及在历史和实践中形成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养老需求及其方式有重要影响。中国文化中有与一些优于发达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社会支持系统,要充分发掘重构老年人的社会资本,[[36]] 必须重视发掘既有的传统养老文化、地方性知识及其养老社会支持方式,寻求传统养老要素与现代养老方式的契合,以在现有条件下增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性。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现代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复杂性尤为突出:从需要方面看,老年人生存和福祉的生理、心理、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层次的需要被忽视,许多地方的老年人连最低的生存需要都无以获得合法保障;从供给方面看,经济社会欠发达,政府财政紧张,第三部门投入有限,现代医疗与养老资源不足,财力、物力和人力皆存在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农村,需要和供给断裂的突出表现是老龄人口基数大,留守空巢多病老人多,家庭养老体系近于崩溃;但同时大多也存在传统社会养老体系影响依然很大的优势。传统文化与社会资源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有效构建所具有的的正功能,其不仅对老年人有心灵关怀与慰藉的价值,对于缓解当前欠发达地区养老资源的捉襟见肘也有积极价值。积极探索民族、宗教、家族、宗族文化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本提供功能,发掘嵌于传统社会生活中具有凝聚共同体、延续人类生活,调适和监督功能的社会规约、道德习俗等地方公共性特征的社会养老支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其与现代养老理念、方式契合的可能性,促进其正功能的积极发挥是构建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方面。
概而言之,构建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体系有效的制度安排与组织架构,应该基于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服务现状所呈现的复杂性进行深入分析,剖析其现有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分层级结合网络体系的支持性和阻碍性因素,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及其解决的有效运行模式纳入地方文化传统多样性和参与主体多元性等要素,探索有助于解决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的“整体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制度与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架构及实践应对策略。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欠发达地区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16XSH016),项目负责人:王彦斌。
* 作者简介:王彦斌(1957-),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治理与健康服务。
[[1]]习近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2016年08月20日19:45 来源:新华网.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8-20/7979124.shtml.
[[3]]民政部:将推动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障体系.2016年10月31日 20:14:48 来源:央广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31/c_1119822967.htm.
[[8]] 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困局:家庭养老力不从心. http://www.shehuiwang.cn/ ylfw/201606/t20160629_7021.html.
[[9]] Andy Alaszewski, John Baldock, Jenny Billings, Kirstie Coxon, Julia Twigg. Providing integrated health and social care for older pers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R]. Centre for Health Services Studies University of Kent at Canterbury UK. 2003.05.p.3.
[[10]] Jan Reed, Glenda Cook, Sue Childs, Brendan McCormack. A literature review to explore 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 Vol.5,14 January 2005:pp.1-8.
[[11]] Margaret MacAdam. Frameworks of Integrated Care for the Elderly: A Systematic Review [R]. Canadian Policy Research Networks Inc.2008.04.p.25.
[[12]] Henk Nies, Philip C. Berman. Integrating Services for Older People: A resource book for managers [R].European Health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4.p.33.
[[13]] Jenny R Billings, Andy Alaszewski, Kirstie Coxon. Towards Integrated Health and Social Care for Older People: A European Review [J].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 Volume 12,Issue 1,February 2004:pp.1-8.
[[14]] Kai Leichsenring. Developing integrated health and social care services for older persons in Europ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 – Vol. 4, 3 September 2004:pp.1-15.
[[15]] Grazyna Andersson, Ingvar Karlberg. Integrated care for the elderly : The background and effects of the reform of Swedish care of the elderly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 – Vol. 1, 1 November 2000:pp.1-10.
[[16]] Andy Alaszewski, John Baldock, Jenny Billings, Kirstie Coxon, Julia Twigg. Providing integrated health and social care for older pers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M]. Centre for Health Services Studies University of Kent at Canterbury UK. 2003.p.5.
[[17]] Grazyna Andersson, Ingvar Karlberg. Integrated care for the elderly: The background and effects of the reform of Swedish care of the elderl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 2000.11:pp.1-10.
[[18]] Günter Roth, Monika Reichert. Providing integrated health and social care for older persons in Germany [R]. Institute of Geront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Dortmund. 2003.p.12.
[[19]] Jessica Watson. Integrating health and social care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R]. The International Longevity Centre - UK (ILC-UK). 2012.p.26.
[[20]] Eileen Griffin.Andrew Coburn. 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Adults in Rural Communities [R]. Maine Rural Health Research Center. 2014.05:pp.1-6.
[[33]] Yi Cai,Yali Yang,Ping Guo.Helpless Dependents or Active Independents: A Cluster Analysis of Elders in China[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4,119(3): 1247-1263.
[[34]]《“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年10月25日 20:17:44 来源:新华社. http:// 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6-10/25/c_1119786029.htm.
[[35]] 李斌答本网记者问:“健康中国”力推六大任务.2016年03月08日 16:02.来源: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03/08/t20160308_93596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