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学研究>>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历程及其内在关联

2016-02-12 作者: 杨发祥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历程及其内在关联

杨发祥

原文载于:《河北学刊》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或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和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群体——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派提出并不断加以应用、推广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历二十余年。20053月,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三卷本)这部里程碑式的集大成著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由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等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走向成熟,成为当今中国目前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完整、系统的社会学理论(谢立中语)。本文试图就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发展轨迹与内在逻辑,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社会运行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基石

社会运行论主导观念的形成,要追溯到郑杭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英国留学期间。在英国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中,郑杭生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结合个人经历,反思国家发展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个人兴趣与现实关怀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构想与经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对我国历史上研究治乱兴衰的学术传统进行了初步开发,检讨了西方社会学的长处和短处,对比了社会学两大传统——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和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的异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种不同形态——对前者是革命批判型的社会学,对后者是维护建设型的社会学,了解了社会学在当代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些初步的社会学思考,是郑氏社会学理论探索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萌芽时期。正是在这种对现实和学理层面进行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的新观点逐渐形成: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学科。这个观点在郑氏回国后,经过一些加工,第一次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为题,发表在1985729日的《光明日报》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之滥觞。

社会运行论的建构,经历了一个从提出与形成,到展开与论证,再到争论与发展的历程。郑杭生受严复社会学定义的启发,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入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1987)一书,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方面对他的社会学定义作了较系统的论证和展开,对解决社会学面临的理论的、历史的、实践的困难是一种推动;在《社会学概论新编》(1987)和《社会学概论新修》(199419982003)中,把上述主导观念放到教学的实践中去考验,通过发行达数十万册的教材,传播和推广他的学术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社会指标理论研究》(1989)为把社会运行状况,特别是它的三种状况——良性运行、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指标化,做了初步的工作,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社会运行导论》(1993)一书,对社会运行条件(人口、环境资源、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条件)和社会运行机制(动力、整合、激励、控制和保障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探讨和理论说明。围绕社会运行论,学界先后掀起了至少两次争论高潮。郑氏语言简洁明了,文风朴实,深入浅出,剖析透彻,有理有据。正是在这些理论争鸣与教学工作中,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经受了学理层面与实践层面的检视和考验,影响不断扩大。经过这些争论,社会运行论得以不断展开,并不断获得新的发展。以社会学的对象问题为理论支点,社会学的学科层次结构、社会学基本问题、社会学学术规范以及价值中立与社会学等问题日益明晰。

社会运行论的提出与完善,在现实根据和学理根据的基础上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枢纽,为其进一步展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具有典型的开创性。郑氏1985年正式提出的社会学定义中的关键词之一社会协调发展,已经从学理语言发展到大众日常语言再到一种政策理念,并内化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受到社会生活实践的检验。也正是在这些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郑氏逐步明确了自己的两个目标:对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有所贡献,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后来,为了说明社会学的社会功能,他还提出了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这样的社会学深层理念。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理念下,社会运行论及社会学的深层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意蕴。

二、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展开

现实的中国社会,既是中国社会学理论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点。20世纪80年代末,根据对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过程的基本判断,郑杭生和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共同体,从把握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特点的一种新视角,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另一项理论成果——社会转型论。1989年,郑杭生在《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和《上海社会科学》上分别载文《要研究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要研究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在国内率先提出社会转型问题。郑杭生指出,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了以往不曾具有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具体说明中国社会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特点,经过理论抽象,他还提出了社会转型度(具体分为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和向度五个次级概念)和社会转型势(具体分为优势级、中势级和弱势级等)两个基本概念参见郑杭生:《中国社会大转型》,载《中国软科学》,1994(1)。,把它们作为衡量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和能力的重要范畴。作为转型现实的理论抽象,这两个概念实质上涵盖了任何社会转型实证研究都必须包含的两个根本方面。社会转型论构成了一种正确处理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关系的新型现代化理论的基础。如果说,人口等因素是硬基本国情,那么,社会转型则是软基本国情。社会转型这另一只看不见的手(李培林)引起了诸多社会转型效应。参见郑杭生、郭星华:《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载《浙江学刊》,1992(4)。社会转型论的一大特点是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涉及了大量对中国内地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和表现的具体研究,如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社会分层、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二重性等。社会转型的概念,经受了多年的质疑后,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成为大众语言和政策用语。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的合理成分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当代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中,亦处在国际化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郑杭生以社会学家特有的睿智和才气,敏锐地捕捉到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鲜活材料,并将它们放置到世界视野的宏阔背景下剖析。郑氏的哲学功底与在英国的留学生涯,使他的社会学思考与理论建构既有本土根基,又有国际视野。立足中国本土,开发传统文化,借鉴国际经验,坚持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是他一贯坚持并身体力行的主张。继社会转型论之后,郑氏又从新的视角(一种探究精神下的理论研究视角,一种世界眼光下的比较研究视角),通过社会学本土化从地区性向世界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社会学在世界各国经历的本土化过程的更为开阔的眼界,在对社会学中国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学本土化理论,简称学科本土论(包括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和目的、类型和特征,社会学本土化与社会学西方化、国际化、全球化的关系等等)。

社会学作为要加强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学科之一,应通过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逐步改变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的弱势地位,探索与时代发展特点相对应的社会学理论。在学科本土论中,郑氏还提出并论述了社会学世界格局的思想,拓宽了社会学本土化的意义空间,凸显了社会学本土化的世界性互动、全球传播与积累的本质特征,以及各国社会学发展所具有的总体性意义,以便使我们能够以世界的和全球的视野,来认识欧美社会学与非欧美社会学互动过程的学术内涵,从而更加深入地揭示社会学本土化的内涵和实质,推进对构建和发展真正的社会学中国学派的探索。对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的自觉,是社会学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表征,也是中国社会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社会学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学百年的优良传统之一,中国社会学界的前辈们对此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功不可没。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建构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过程的主题,增加主体意识、弱化边陲思维是社会学中国化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而形成真正的社会学中国学派是社会学中国化顺利推进的有效机制。本土化国际化全球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大趋势。因而,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应当走建构本土特色超越本土特色相结合的道路,其中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是重中之重。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派的奠基人与开创者,郑杭生以自己的学术思维与组织能力,见证并直接引领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乃至中国社会学的成长并促进其发展历程。在中国社会学的学科恢复与重建工作中,郑杭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功绩。20053郑杭生社会学学术历程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成熟,催生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派的形成并促进其发展壮大,提升了中国社会学教学与研究的品位。当然,以新型现代性的协调双赢观念为导向,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推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并把社会代价降低到最小程度,仍然是中国社会学任重道远的任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学将不断地推进和实现自己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提法,正是社会学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道路的产物,既非常尊重自己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源远流长的学术传统,也非常尊重欧美社会学对世界社会学所做出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提法,所不赞成的只是社会中存在的欧洲中心主义和美国中心主义,当然与学术排外学术上的闭关自守风马牛不相及;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提法,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学仅仅是中国的,而是表明这样的社会学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眼光。因此,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提法,显示了中国社会学界培育、增强自己的学术实力,改变自己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所处边陲地位,争取与欧美社会学平等地位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见,社会转型论与学科本土论的提出与推广,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展开,使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三、社会互构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新境界

从当代世界社会学的研究和发展动态来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作为社会学的元问题(meta problem),是社会学的阿基米德点,亦即构成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以及整个社会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支撑或依托。因此,社会互构论的提出,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和建构过程中取得的一项最新的前沿性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继续进行探索的逻辑延伸和纵深推进。

由于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变化日益加快,社会互构论在具体的时代环境及理论的研究主题上,与前三个理论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而形成了一些自身独有的特点。社会互构论所做的阐释,对于现代以来人类社会已经经历并还在经历的深刻变迁,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现象和问题,对于现时代全球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对于当今的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具有根本性意义的眼界和理路。其中,旧式现代性与新型现代性作为一种贯穿性的理论思路,体现在社会互构的每一个结构和部分之中;以社会互构为核心,社会互构论展开了关于个人与社会两大行动主体间的相互建塑与型构关系的讨论,对个人与社会这两大互构主体、互构时空、互构内容、互构形式、互构效应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具体阐释。尽管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具体设问形式多种多样(如自由与秩序、权益自主与权力规范、行动与结构、意义与支配、生活世界与系统、惯习与场域、身体与权力,等等),但它们都可以还原为一种元形式,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他正是通过对这个基本问题的多种具体设问、研究和探索,使社会学与现代社会生活建立起牢固的联结,并不断追踪和逼近现代性的深刻本质。

可见,社会互构论是一个强调创新性特别是强调原创性的理论系统。它以一种新的理论眼光(个人与社会这两大社会行动主体之间互构共变),运用一组新的概念范式(框架性概念:旧式现代性与新型现代性;核心概念:社会互构),构成了一种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逻辑系统(社会学的元问题与基本问题,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设问形式,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关系),通过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形式:将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人文研究与实证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立足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经验事实基础,阐发了现时代的总体特征。可以说,现代性的转折,为中国社会学展现了新的学理空间,也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成长机缘。以原创性、独特性与前沿性为特征,社会互构论是对时代感悟的新的理论提炼。参见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4)。它广泛而深入地涉及了社会学研究过程的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全球与本土、世界与中国、社会与自然以及个人与社会等等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视野,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新境界。

四、梯次推进、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内在关联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有其自身的历史传承、学理逻辑与理论进路。郑杭生和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群体站在学科的前沿,所从事的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经历了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的过程。总的探索路线、研究框架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同时又是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过程:一方面,它们是内容不断深化扩展的逻辑过程(逻辑论证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又是时间先后相继的历史过程(历史根据、历史底蕴、现实根据和现实基础)。这种逻辑和历史的一致,较好地反映了郑杭生和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群体在一个时期抓住一个主要目标不断探索、不断深入、不断拓展的历程,也是完整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内涵的关键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从提出、产生影响,到走向完善、用以解释社会现实问题,既是一个理论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实践反思、自我检视的过程。如果说,社会运行论所阐述的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的思想,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社会运行情况的总结,也是将我国历史上研究治乱兴衰学术传统经过改造和重新开发用于研究和解释当代中国的社会运行状况,并吸取了中外社会学界前辈们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的合理因素,对当代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进行的较为系统的社会学研究,社会转型论是对现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变,所做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概括,并对一种与旧的现代化理论不同的新型现代化理论进行了表述,指出了传统和现代两者间的既相互矛盾、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科本土论是通过社会学本土化从地区性向世界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这一学科在世界各国本土化过程的开阔眼界,对社会学中国化所作的新的深入研究,阐述了社会学本土化与社会学西方化、国际化、全球化的关系,指出了中国社会学建构本土特色超越本土特色,加快走向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前景,那么,社会互构论则是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为研究主题,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学中具有的基本的和核心的地位为基础,通过对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具体研究,着力理解和解释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关系结构和社会组织模式所发生的转换和变迁,并揭示和阐述了这种转换和变迁的总体过程和重大现象的本质。由于社会互构论所深入探讨和系统解释的问题,正是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经验实证研究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所以也可以说,社会互构论既是对以往社会学研究的融会和聚纳,更是在这种基础上的凝炼和提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和建构过程的又一次理论创新。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历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论探索、应用和拓展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传承和梯次推进、有机统一的内在逻辑。其中,社会运行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基石,社会转型论和学科本土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展开,而社会互构论则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新境界。四论都是从不同的方面对我国社会的社会学概括,是立足于现实的,因而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的探索成果,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提出与宣传,已经对学界、对日常生活、对制定社会政策时所持的主导观念,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与社会学传入中国的百年轨迹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有着常新常存的魅力。

0
热门文章 HOT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