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版 移动版

吴忠民

[吴忠民]公平正义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2016-02-05 作者: 吴忠民

公平正义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吴忠民

本文发表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4  年第  2  期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是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深化的。其内容包括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规则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当前公平正义问题是解决中国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矛盾问题的关键,是推动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立足于公平正义,才能确保社会的安全运行;只有立足于公平正义,才能确保社会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公平正义;改革发展

一、对公平正义的认识与时俱进

中国的改革发展是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推进的。习近平指出: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①同样,我们党许多重要的理论认识也是适应着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不断探索中逐渐深化、与时俱进的。就公平正义观的形成而言,就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

20 世纪90 年代初,“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开始形成并对现实政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观点的主要意思是,就效率和公平两者的关系而言,效率无疑是处于第一位、优先的位置,公平处于次要的位置; 尽管两者各自的位置有所差别,但公平并非可有可无的事情,人们在考虑效率的同时,也应当“兼顾”公平问题。

应当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条件,有着特定的问题针对性。当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起步不久,市场经济因素刚刚出现,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 而且,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绝对化平均主义观念根深蒂固,严重阻碍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点得以形成并对当时的现实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这样说,在20 世纪90 年代初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它强调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强调经济在整个社会中的基础位置,强调经济的自主性而不是从属性,强调社会成员生活状态的差异性,强调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具体所得必须与其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直接相关。这些,在当时对于消除计划经济体制和绝对化的平均主义观念产生了重要的甚至是难以替代的重大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由此可见,对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提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应当予以肯定,否则便不是一种历史的态度。

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毕竟只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定提法,有着明显的策略色彩,因而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一提法的第一个不足之处在于,没有看到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基础对于社会发展、历史进步固然至关重要。没有经济基础,人类社会的一切均无从谈起。但是,经济对于人来说,尽管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目的性的东西。发展的基本宗旨是为了人的发展,而不是其他。马克思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②。经济是为人服务的,是实现发展的基本手段、基本途径,而不是发展的目的本身。“增长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目的本身包括消除贫困、文盲和疾病,拓宽人类选择的范围,增强人类控制自然环境的能力,从而增加自由。”③第二个不足之处是,没有看到发展应当是整体化的发展。发展应当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的协调并进、同步发展。对社会有机体来说,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单方面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一旦缺少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层面的相应发展,经济发展不仅仅会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撑而停滞下来,而且还往往会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问题,进而损害社会的安全运行。第三个不足之处是,政府的定位有所偏差。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维护公平正义,其基本定位应当是公共服务型政府。而这一提法认为政府应当“兼顾”公平正义,因而也就谈不上公共服务型政府问题。正是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存在着这些不足之处,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条件的变化,对于这一提法理应进行必要的调整。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可以用两个“始料不及”来概括。一个“始料不及”的是,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这种成就几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对之进行怎样的肯定,都不算过分。另一个“始料不及”的是,由于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由于对社会公正的重视不够,中国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矛盾问题,而且这些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④“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⑤比如,中国现在的贫富差距过大,已经超出了合理的界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十年来的基尼系数分别为: 2003 年0. 479,2004 年0. 473, 2005 年0. 485,2006年0. 487,2007 年0. 484,2008 年0. 491, 2009 年0. 490, 2010 年0. 481,2011年0. 477,2012 年0. 474。⑥而按照许多学者的测算,中国现在实际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 5。可见,不论从哪种统计口径看,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明显超出合理的界限。社会不公现象的大量出现,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习近平指出:“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越来越强烈。”⑦以社会不公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矛盾问题对中国产生了日益增大的负面影响,已经影响到中国发展的大局。

适应着新的历史条件的变化,面对着新出现的社会矛盾问题,我们党近十年来开始重视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应当将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放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胡锦涛指出,公平正义问题至关重要,“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⑨重要的是,与日益重视公平正义问题的认识相适应,我们党近年来出台了一整套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建设新农村等具体的政策并予以实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更是将公平正义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看待。十八大报告将公平正义放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位置,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把公平正义放到了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位置,指出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在2014 年新年贺词中指出: “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表明,以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等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平正义观已基本形成。

二、公平正义观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观十分丰富。大致地看,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

归纳起来看,我们党的公平正义观包括两个基本价值取向。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是改革发展的推动者,也是改革发展的受益者。所以,改革发展成果对于人民来说应当具有共享的性质。恩格斯指出,应当“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 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瑏瑣。邓小平也指出: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瑏瑤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这些重要思想。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第二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瑏瑦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自主意识和独立选择权利。正因为如此,社会有责任鼓励、帮助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必须看到的是,对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来说,公平正义的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各有各的特有重要功能,缺一不可。公平正义第一方面的基本价值取向的主要功能在于“保底”,即确保并不断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底线,以此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隔离因素,使改革发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增强整个社会的团结合作,从而最终实现改革发展的目的。公平正义第二方面的基本价值取向的主要功能在于“不限高”,即把每个人自身的切身利益同对社会的具体贡献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主追求和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充分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公平正义的这两项基本价值取向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项,公平正义便不具备完整的意义,就会走向不公正,就会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第二,公平正义的主要规则。

所谓公平正义,就是指给每个人他( 她) 所应得的。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主要规则往往有着不同的解释。基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我们党的公平正义观对公平正义的主要规则进行了概括。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权利公平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着平等的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生存权、财产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等。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这些基本权利尤其是基础性的基本权利必须予以切实的保护。“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

机会公平是指,有着相同能力和相同意愿的社会成员应当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如果升学、考公务员、办企业、上项目、晋级、买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国等各种机会都要靠关系、搞门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顾,没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无法出头,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

规则公平是指,制度和政策的形成必须经过严格、公正的程序。这个程序必须具有普惠性、公平对待、多方参与、公开性以及科学性的特征。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者不能将自己的利益倾向和偏好掺杂其中,不能“夹带私货”。

第三,公平正义覆盖了所有的重要领域。过去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理解往往有些偏颇,认为公平正义只是社会领域的事情,在经济领域应当是重视效率,在社会领域才是应当重视公平正义。实际则不然。社会领域固然离不开公平正义,比如,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教育、公共卫生、住房、社会治理等都是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瑐瑠。同样,经济领域也离不开公平正义。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也就没有效率。可见,即便是在经济领域,也必须强调公平正义。正因为如此,所以,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 同理,公平正义也是政治领域当中的头等大事。无论是民主化还是社会成员平等权利的保障,均离不开公平正义。实际上,政治民主化和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的过程。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瑐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指出,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三、立足于公平正义推动改革开放

公平正义问题是解决中国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矛盾问题的关键,是推动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关键。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 “中央全面审视和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态势,认为这个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只有立足于公平正义,才能确保社会的安全运行。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认同的基础。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改革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改革发展。尽管市场经济是必需的,但也不能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盛行于社会。一旦“丛林法则”盛行,那么必然会使大量社会成员失去最为基本的生活底线,进而失去基本的社会认同。如此,社会则不可能安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基本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地防止“丛林法则”的弊端。只有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只有使民众的基本生活能够随着改革发展的推进而得以大面积的持续改善,只有使民众的切身利益能够从改革开放过程中得以不断增进,在此基础之上,民众才会形成改革发展的共识,才会认同、支持改革开放,从而最大限度地消弭各种隔阂与不满。相反,“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基于公平正义理念的制度安排是社会成员解决相互间纠纷的规则体系。罗尔斯指出: “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方式。”瑐瑧这种看法是有其合理之处的。由于社会各个群体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们观念的千差万别,社会成员之间、社会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一些纠纷和矛盾。如果这些纠纷和矛盾能够凭借着公正的制度和规则得到公正的解决,而不会按照某个强势群体的利益偏好来进行人为的处置,那么,不仅矛盾问题容易解决,而且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会觉得这个社会值得依靠,就会对社会产生一种认同和信任,相应地,这个社会的安全系数便会大幅度提高。

“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公正性: 它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普遍受益、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具体状况; 也反映出社会成员的实际能力与收入状况之间的合理对应,因为在一个社会当中能力强者和能力弱者均占少数,而能力居中者占多数。这样一个公正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有利于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一方面,有恒产者方有恒心。当人们一无所有的时候,就很难对社会有一个积极认同的态度,就很希望瓦解现有的社会而重新产生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社会; 但是,当人们普遍拥有了一份来之不易的、像样的家庭财产,有了一份稳定的职业,过上了比较“体面”的生活时,就会希望社会保持一种稳定的局面。另一方面,中等收入者是富人和贫困人口之间的有效缓冲带。在一个社会当中,富人群体和贫困群体之间相对来说最容易产生隔阂和冲突。而中等收入群体同这两个群体相对来说容易相安无事。因此,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如果很大,那么,就可以比较有效地缓解富人群体和贫困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二,只有立足于公平正义,才能确保社会持续而健康的发展。

公平正义能够激发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机会平等,意味着要消除社会成员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障碍。这些障碍既包括横向的各个方面的障碍,如身份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财富歧视等,也包括纵向的亦即“代际”方面的障碍,如“穷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现象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习近平也指出,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一旦消除了阻碍人们发展的障碍和藩篱,就会极大地拓展社会成员自我选择的空间,同时会使社会成员把自己的意愿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极大地激发社会成员创业和工作的主动性、热情和创造性,进而能够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国消费内需拉动力。对于一个规模较大的国家来说,内需消费拉动是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扩大消费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但应当看到的是,中国目前的消费内需拉动明显不足。1978—1992 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消费率) 大致保持在60% 以上,1993—2006 年保持在50%—60% 之间,自2007 年开始跌破50%,2007 年、2008 年、2009 年、2010 年、2011年、2012 年分别只有49. 6%、48. 6%、48. 5%、48. 2%、49. 1%、49. 5%。瑑瑡而中国目前消费内需拉动之所以明显不振,与大量社会不公现象的存在有着直接的相关性。中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长期低于GDP 的增幅; 中低收入者的比重过大; 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过小,只有23%; 瑑瑢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保障水准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居民的普遍消费购买力只能是相对偏低,相应地,中国消费内需拉动力也只能是偏弱。显然,只有基于公平正义,才能破解这一困局。原因很简单。只有基于公平正义,才能大面积地改善民生,才能有效地减小贫富差距,才能有效地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才能有效地建立起覆盖较大、水准日益提高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而能够有效提升消费内需拉动力。

[作者简介]吴忠民,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载于2013年11 月16 日《人民日报》。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第443 页。

③[美]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211 页。

④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于2011 年7 月2 日《人民日报》。

⑤⑧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载于2005 年6月27 日《人民日报》。

⑥国家统计局综合司《马建堂就2012 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2013 年1月18 日,http: / /www.stats.gov.cn /tjgz /tjdt /201301/t20130118_17719.html。

⑦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载于《求是》2014 年第1期。

⑨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2007 年10 月25 日《人民日报》。

⑩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于2012 年11月18 日《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于2013 年11 月16 日《人民日报》。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四年新年贺词》,载于2014 年1 月1 日《人民日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版第1 卷第243 页。

《邓小平文选》第3 卷第265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 卷第189 页。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版第23 页。

0
热门文章 HOT NEWS